![]() “风险”与“数据”的管理 与数字货币相关的洗钱“风险”与“数据”的管理,我们尝试从数字货币的“匿名”这个角度进行分析。为什么从“匿名”的角度予以分析? 首先,预防通过各种方式掩饰毒品、恐怖活动犯罪等犯罪所得及收益来源和性质的洗钱活动,是洗钱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其次,在洗钱活动当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支付”场景。因此,对“支付”这一行为的认识和了解,是管理洗钱风险的方式和手段;最后,对比特币所带来的“匿名支付”需求,如何进行合理性判定?并由此会产生哪些对洗钱风险管理的不利因素? 央行数字货币支持“可控匿名”。这里的“匿名”,我们以“现金”为例,先对“匿名”这一概念进行解析。 关于“现金”匿名的分析 根据中国央行所公开的资料,即将推出的数字货币重点替代M0,而非M1和M2,即,实现纸钞数字化。【6】以“纸钞”为载体进行的金融交易,对“匿名”的定义是怎么来的?其之所以“匿名”,是因为在交易过程中无法获取到线下渠道的交易信息而导致。即,资金的流转,由于“渠道”的“隔断”而产生了“信息”的中断,由此而产生了“匿名”的现象。业务场景示例如下图所示: ![]() 关于数字货币“匿名”的分析 “匿名”的源头来自于比特币,比特币在其发展历史上,匿名毒品交易网站“丝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6】比特币及其背后区块链技术所带来的“去中心化”的支付方式变革,改变了传统以“中心化”和“实名制”为基础的支付形态。 但“支付”行为本身,加载了多少用户需要“匿名”的需求,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假设现实世界中大部分的支付行为,本身并无“匿名”这一需求,那么为了“匿名”而“匿名”,可能并无存在的意义。 ![]() 换个角度思考,假设并没有很好的方法,去准确量化现实中有多少匿名支付的正常交易需求,那么反向我们可以进行量化、或者观察并据此推测、匿名交易带来的弊端有哪些? 显而易见的是,以毒品交易、恐怖主义融资为代表的、有着明确匿名支付的这部分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换言之,如果我们明知存在的这部分需求是负面的,“匿名”支付需求本身是否值得支持? 央行数字货币的“可控匿名” 根据现有公开渠道信息获知,央行数字货币将以“可控匿名”的模式运行。如果是从交易双方匿名的视角来看,在商业银行现有可疑交易监测模式之上,将增加交易甄别的难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