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表现为“谁抢走了谁的用户”,但实际上更多只是遵循自然规律的用户流动;它表现为某个新平台打败了旧平台,但其实只是新平台的自然生长与旧平台的自然凋亡。归根到底,新旧心流网络之争,是心流内容之争,而不是网络本身之争。因此在前往未来的路上,得内容者得心流,失内容者失天下。
下一个微信、Facebook是什么?答案可能并不清楚。但问题转化一下,会不会有新的心流网络能比微信、Facebook提供更自然的心流连接、更高的感受与心智满足度?答案是肯定的。 更自然的心流连接,意味着更符合人的认知特点,意味着更自然的内容,更自然的交互,以及更低的心智成本。更高的感受与心智满足度,则意味着更多的感受维度,更高的感受强度,更深的心智激活。 伴随着内容硬件与内容技术的高速迭代,将有越来越多的产品尝试提供比视频更全面的感受沉浸,乃至比生活更深长的心灵沉浸。而它们中就有下一代心流主干网的种子。 推荐关注点:
每一张心流网络,都会用自己的方式与世界融合。 譬如微信,“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只是一句Slogan。微信是一张自觉的心流主干网,张小龙一开始就清楚自己的使命和挑战。从最早的连接到用朋友圈渗透内容、用微信支付渗透商业、到用作为心流网络触手的二维码与小程序渗透生活,再到用微信硬件渗透物理世界,微信一直都是个心流网络模范生。 微信为什么提倡“用完即走”?用户对心流网络的任何“多样化使用”都是对心流网络的建设。帮助心流网络进一步渗透到世界的各个领域,比让你停留在心流网络的某个角落中虚度光阴要重要得多。 相比之下,Facebook 的步伐稍显凌乱。早期的“ 让世界更加开放连通”(Making the world more open and connected)像是在描绘一家电信运营商的目标,之后的 “让人们建立社区,让世界更加紧密相连”(Give people the power to build community and bring the world closer together ),也没有提到连接之外的更多使命。 再考察扎克伯格的一系列重大收购,无论是用“进攻性”还是“防御性”去定义它们,其本质都还只是不停地加固网络的基本连接。至少在早期,扎克伯格没有表现出对心流网络融合世界重要性的敏感,而是沉迷于他的“连接战争”。不过最终他还是意识到了Facebook作为全球心流主干网的责任和机会:Oculus试图接管内容,Facebook Pay努力渗透商业,天秤币试图接管支付,而VR/AR + Horizon的野心甚至是直接接管下一代心流网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