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不分”。具体而言:是数据不分虚实,感受不分虚实,世界不分虚实。
显然,在神经元内容时代,虚实不分是可以在神经元层面实现的。但在那之前,需要大量新的基础设施。从硬件到软件,从服务到平台,从岗位到职业,新基建、新业态、新职业将大量涌现。 数据不分虚实,主要意味着来自现实层的部分数据,例如物理数据、社会数据将能在虚拟层中保持连贯性和一致性。同时也意味着虚拟层中产生的部分数据,例如虚拟社会数据和物理仿真数据,将能以某种形式作用/投射回现实层。此外,还有一部分数据,例如个体的生理数据/精神数据,可以贯穿现实层和虚拟层,无需区分。 实现数据不分虚实,需要数据采集、计算、同步、存储等方面的大量硬件基建和服务基建。对贴身传感器、贴身计算、贴身防火墙、私有云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多年。 我们可以预见到,电子器官/智能饰品与人类的伴生关系,将是人类走向赛博物种的第一步。 之所以称之为电子器官/智能饰品,而不是“可穿戴设备”,是因为人类只能忍受最多一个设备对身体的劫持式占用(例如手机占用了手),其他的设备必须尽可能按需出现、尽量不占用身体、尽量消失在感觉中。设备要隐退到饰品乃至器官范畴,才能更多地挂载到人身体上。 从智能手表到智能手镯,从智能眼镜到智能人工眼,从智能指环到智能贴片,从电子皮肤到电子纹身,从体外到皮下,大众的审美将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赛博化,审美原教旨主义者的坚持在新技术必然的便利性和裹挟性面前不堪一击。电子器官/智能饰品将像今天的服饰一样,成为日常穿戴必需品。 而针对个人数据存储与安全的解决方案,将成为几十亿人都需要的刚需型个人消费产品。由于个人数据维度越来越多,颗粒度越来越低,个人数据对人的描述和还原能力将越来越高,数据泄露的后果也会越来越严重,轻则遭遇“云盗贼”资财两空,重则遭遇“云杀手”横死街头。目前公有云的中心化特点,使它天然容易被集火攻击和单点控制,私有云或某种完全由用户控制的分布云,例如基于区块链密钥的分布式加密存储服务,将成为所有人的标配。同时,能提供个人数据安保相关服务的产品、职业、组织,也将成为日常存在。 感受不分虚实,指的是人们难以通过感官分辨虚实,同时,情绪和情感也越来越多地在现实层和虚拟层之间同步。它是一个几乎没有终点的过程,但我们可以粗略地将它分成两个阶段。初级阶段对应感官沉浸的实现,两个主要的挑战是“视觉不分虚实”和“运动不分虚实”。高级阶段对应心灵沉浸的实现,主要的挑战在于“联合感觉不分虚实”和“情绪与情感感受不分虚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