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jk260.com

法定数字货币到底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支付宝?

  作为经济的血液,货币发行和流通环节中的任何变化不仅会对金融机构产生影响,事实上它和整个社会以及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因此我国央行的法定数字货币(DC/EP)自从2016年1月20日正式对外官宣以来,它的进展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今年4月17日,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对网传测试进展进行回应称,央行的法定数字货币(DC/EP)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试点的机构包括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和三大运营商以及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

  但央行同时也表示,当前网传DC/EP信息为技术研发过程中的测试内容,并不意味着数字人民币正式落地发行。数字人民币目前的封闭测试不会影响上市机构商业运行,也不会对测试环境之外的人民币发行流通体系、金融市场和社会经济带来影响。

  许多人更关心的是:虽然目前法定数字货币还处于“内测”阶段,但是它一旦正式发行以后到底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是否会成为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的替代?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法定数字货币?它未来的存在形态将会是怎样的?

  法定数字货币的英文全称是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Payment, DC/EP是其缩写,意为“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工具”。它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具有价值特征及M0 属性的数字支付工具,其功能属性与现金完全一样,只不过采用的是数字化形态。

  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法定数字货币将会作为M0的替代,而并非M1、M2的替代。

  所谓M0,指的是流通中的现金,通俗地来讲就是现钞(纸币+硬币)。M1除了M0以外,还包括银行中的活期存款,而M2的包含的面更广,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广义货币”。关于M0、M1、M2的定义如下:

  M0:一般指的是流通中的现金

  M1 :一般包括 M0 + 各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

  M2:包括 M1 + 居民储蓄存款 + 单位定期存款+ 单位其他存款 + 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所以不难理解,央行研发法定数字货币的目的是采用数字化的形态替代我们平时使用的现金。所谓数字化形态,我们可以理解为把原来纸质的人民币替换成通过手机APP交换的加密数据,把人民币的介质从纸张和金属替换成数据和代码。

  而我们平时经常使用的支付宝、微信支付它们本质上是一种第三方支付手段,它们支付的“钱”所对应的是银行的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以及货币基金等组合。换句话说,支付宝和微信里面进行流通的钱的范围要远大于M0现金,属于M2的一部分。

  既然法定数字货币替代的是M0,那么它对我们的货币流通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呢?

  根据央行最新的货币供应量统计,2020年3月M0的总量为8.3万亿人民币,M1为57.5万亿人民币,而M2为208万亿人民币,M0占广义货币M2的百分比仅为3.9%左右。

  这样的比较结果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是一致的,由于移动支付的普及,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进入了“无现金社会”,使得需要用现金支付的场景越来越少。而法定数字货币替代M0的定位使得它不会和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形成正面竞争,反而从支付的角度来看是一种良性的互补。

  另外一个很大的区别是,法定数字货币(DC/EP)属于货币+支付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而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只是一种第三方支付的手段。货币的发行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它也只可能由央行这样的监管机构来实行,所以从货币发行的角度上来看,法定数字货币(DC/EP)和支付宝、微信支付虽然都有支付的属性,但其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产物,两者之间并没有强替代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天网查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