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北京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
通知强调,探索和推动区块链技术在信用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构建社会信用区块链体系,形成以数据定义信用的管理与技术体系,充分发挥信用信息记录数据在分级分类监管规则中的应用。探讨利用智能合约机制,实现敏感数据“可用不可见”,失去信用数据有序流动和运转。
以数据定义信用,数据是关键。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将重构信用数据。那么,区块链将如何赋能信用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又将怎样?就此,《链新》采访了数位行业学者。
个人信息保护成为重点
“我国信用行业从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起步发展,十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有一些不足。”北大区块链俱乐部秘书长、比特蓝鲸创始人陈雷向《链新》表示,中国信用行业在运行机制上过度中心化,主要以政府大家长制为中心,功能执行集中在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部分企业作为技术第三方参与。
在我国征信行业,一直以来就是由国资背景企业占主导地位。虽然近年来尝试推进征信体系市场化建设,但是在个人征信领域的进展相当缓慢。目前,国内具备个人征信牌照的机构仅有两家,分别是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央行征信)和百行征信有限公司。2018年2月,百行征信获得第一张市场化个人征信牌照。至今,第二张市场化的个人征信牌照还尚未落地。
“信用行业一直以来没有解决好匿名与隐私的问题。如何做到既充分及时采调更新信息,同时又不过分取用数据保护用户隐私,这也是一个显著的问题。”陈雷向《链新》表示。
事实上,大量科技金融公司正在利用各种各样的用户个人数据进行风控。比如,蚂蚁金服通过包装芝麻信用分,以分数越高可以做的事情越多来让用户主动贡献自己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从最初的收货地址、淘宝交易记录、手机充值记录,到信用卡还款记录、打车记录、水电煤气缴费记录,再到后来的各种记账本、汽车违章处理、证件夹、好友关系链。通过这些信息,蚂蚁金服可以完整的勾勒出一个人,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但是这些个人信用数据往往被平台利用,甚至出卖给第三方,而相应利益却跟用户毫无关系。类似的报道屡见不鲜。
“信用数据不同于其他行业数据,所属用户是最为重要的数据标签,涉及到企业和个人的切身利益,因而无法通过传统数据交易平台进行共享交换,导致正规市场化采集信用数据渠道极其有限。”佰链荟创始人、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辛泓睿向《链新》表示,传统信用机构在采集数据上耗费了大量成本,导致用于数据分析及信用产品研发的资金比例缩水,信用机构无法过多关注信用产品的质量,继而影响了信用机构的水平与信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天网查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