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1月18日参加亚洲国际金融论坛时表示,数字人民币可在未来应用于粤港澳大湾区“理财通”,“由于数字人民币具有可追溯性,有望解决在传统框架下,如KYC(了解客户)等原来必须面对面才能解决的问题。”
香港金管局于去年12月宣布,正在与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共同研究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跨境支付的技术测试,并作相应的技术准备。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有关的技术测试只限人民银行指定的香港银行,即中银香港,与获邀的200名银行员工及商户共同参与测试,就利用数字人民币作跨境消费作出技术准备。
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继续蔓延,有望加速全球数字货币的发展。国际结算银行于去年4月指出,鉴于公众忧虑新冠病毒可能经由现金传播,包括零售型央行数 字货币在内的运作灵活支付基础设施将显得更为重要。
香港金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金管局自2018年推出的“快速支付系統”的登记用户已达到690万人,去年12月交易量较系统推出初期增长10倍,反映大众在新冠疫情下更乐意使用虚拟及电子支付系统。
80%央行正积极研究数字货币
2019年,国际结算银行和支付与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对各个国家央行数字货币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调查,共有66个国家的央行对此调查做出答复,覆盖了全球75%的人口、90%的经济产出。
调查数据显示,全球80%的央行正在积极研究主权数字货币问题,其中约50%同时研究零售模式和批发模式,35%只研究零售模式,15%只研究批发模式。约40%央行的研发工作已从概念研究阶段发展至测试或概念验证阶段,还有10%央行已开展相关的试点计划。
巴曙松认为,批发模式的CBDC(央行数字货币),在银行之间或者是相关的金融机构之间,主要是用于大规模低频的金融交易,而零售模式的CBDC则专注于个人的需要,用于每天的消费场景。
他指出,全球约10%的央行已就数字货币发展至试点阶段。如果电子在岸人民币得以在大湾区跨境试点应用,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由于数字货币有可追踪特点,有助加强人民币流通性。
普华永道全球加密科技主管合伙人狮恒利(Henri Arslanian)在同一论坛表示:“央行数字货币的推行,可以促进跨境支付交易,付款将如发出一个Whatsapp短讯一样方便,目前传统跨境支付的成本高达7%。数字货币的推出,将有效减少洗黑钱、贪污活动,而目前全球洗黑钱活动涉及金额,相当于GDP的5%至7%。”
香港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在疫情之前,每年到访香港的内地游客高达五、六千万人次。巴曙松表示,如果电子在岸人民币得以在大湾区跨境试点应用,将有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天网查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