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260.com

多维度解析北京启动数字人民币场景试点

  2020年12月29日,北京市首个央行数字货币应用场景在丰台丽泽落地。在丽泽桥西的金唐大厦,一家名为漫猫咖啡的咖啡店内,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测试启动,获得授权的消费者已经可以用数字人民币钱包支付购买各类商品。目前数字人民币体系已基本完成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和联调测试等工作,经过了深圳、苏州、雄安、成都等城市试点测试后,此次是首次将应用场景在北京试点应用。如何定位数字货币?数字货币能否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未来数字货币运行会呈现何种特点?如何对数字货币进行监管?就上述问题,本文特将部分业内和IMI成员的观点整理如下。

  以下为文章全文:

  如何定位数字货币?

  IMI学术委员、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王永利认为,数字人民币就是人民币的数字化。它不是人民币之外的新的货币,只是运行方式发生变化,数字人民币在手机上显示的就是钱包余额数字。在个人和商家收付体验上,不会比现有的移动支付有太大变化(否则,使用者教育的成本会大大增加),数字货币基本上是在移动支付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数字人民币的获得和使用需要下载央行统一的APP。公众和商家都需要下载央行统一的数字人民币APP,然后通过银行选定的兑换银行进行数字人民币与传统人民币的兑换才能获得。其获得的数字人民币还可以转到其他银行或支付机构开立新的数字人民币钱包并使用。这是否能使央行获得最为完整的数字人民币用户信息和交易数据,由此可能带来货币支付运行机制上哪些深刻变化值得仔细探究。

  IMI学术委员、中拉合作基金首席风险官范希文提出,在互联网兴起的现代社会,围绕交易所产生的私密性逐渐消失。购物者的交易信息通过互联网交易平台而被各类市场参与者掌握,渐渐地改变着商品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间的关系,并且随着这些信息的传导,引发从推销、定价到生产的一系列动态反应。而这些原本相对私密的信息在被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方使用时,未必一定会增加消费者的福祉。但央行的数字货币改变了这个情况。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在市场交易中不可或缺的支付环节形成了信息的全面掌控和高度垄断,这在历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市场交易者的交易行为、财富信息、以至于由此可以推导出的交易心理和交易预期都将被央行一家所掌握,构成了信息归属权中私人和政府的对应关系。

  IMI学术委员、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表示,数字货币DCEP是人民币的电子化形式,虽然央行层面并没有采用区块链技术,也是中心化的,央行+商业银行双层运营,但允许其他参与者使用符合条件的区块链技术参与其中。数字货币和现金最大的区别就是独立于现有的银行账户体系,采用了数字钱包的方式,支持买卖双方均处于断网离线状态的交易,相比现有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更加便利。随着未来市场场景的丰富,数字货币会在日常消费支付中普及流通。数字货币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可控匿名,一方面满足了居民正常的匿名消费需求,实现隐私保护,避免平台的大数据杀熟;另一方面又让央行可以掌握第一手数据,通过大数据系统进行监管,完善大数据风控,有效降低数据不当使用、过度使用等问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天网查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