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传统货币体系,数字加密货币提高了支付效率,强化了隐私安全,优化了资源配置。同时,数字货币在早期发展阶段所蕴含的不可预知风险对现行货币金融体系将带来巨大影响,需要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加强监管协调,深化监管合作。
重塑银行业务模式
目前,数字货币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一是以比特币、以太坊等为代表的存在于公有链上的加密币。这类加密币目前仅在小范围人群间、特定的场景内和部分平台上流通,更多时候被当成投机工具而非支付手段被公众熟知。二是由各类平台或机构自行发行的存在于联盟链或私有链上的加密币。这一类型的加密币如脸书公司(Facebook)的天秤币(Libra)和瑞波公司的瑞波币(Ripple)等。这些币种在发行机构、管理方式和发展愿景等各个方面均有不同,适用范围也有区别。三是国家信用背书、由央行主导发行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相较于存在于公有链、私有链和联盟链上私人数字货币难以完全承担货币交易媒介、价值储藏和计账单位三大核心功能而言,CBDC背后始终有国家信用,是央行政策工具之一,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金融效率有重大影响。
央行数字货币拥有国家主体信用背书,可以提供比传统货币更高的安全性和效率。首先,基于账户的数字货币甚至允许所有的货币使用者直接在央行开立和使用账户,从技术上提供了存款业务与信贷业务脱钩可能性。
其次,央行数字货币降低了货币摩擦,促进了竞争。数字货币将降低对银行柜台、自动取款机等物理设施的依赖,消除资金转移的物理界限,跨机构资金转移更加快捷和便利。这要求商业银行降低成本,加强差异化服务能力,通过提供高附加值的附加服务,增强客户黏性,提升竞争力。
再次,数字货币将变革银行业的业务模式。一方面,实物现金电子化将导致客户的交易模式与行为习惯、银行资金运营与管理模式均发生重大变化,需要银行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与服务结构。另一方面,法币数字化将变革货币金融环境,与更广泛的金融基础设施融合,为交易机制的创新提供共享金融环境。例如帮助银行实现业务下沉,创造全新业务形态,如点对点小额信贷等。
最后,人民币数字化将要求银行重构其经营要素投入。随着货币金融环境与业务模式的变革,现有的业务支持系统、生产环境与人员体系都需要重塑与衔接,同时银行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类型也发生了变化,如信息技术风险、数字货币体系下的合规风险等要求银行的风险管理体制机制也进行相应的革新,对新形势下的风险管控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重构支付行业格局
央行的数字货币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支付结算工具,有助于增强支付体系的稳定性,维护金融安全。支付体系是关系金融稳定的重要环节,当前电子支付体系大部分由私人机构(相对于政府而言)主导,由此导致不稳定性和价格水平的不确定性,且支付行业存在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少数私人机构垄断支付领域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同时还产生用户隐私安全、欺诈等问题,消费者保护不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天网查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