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jk260.com

邹传伟:区块链要成为大规模价值结算协议需解决这五个问题

  原文标题:《PlatON 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区块链如何成为大规模价值结算协议 | 云图思潮》

  撰文:邹传伟,万向区块链、PlatON 首席经济学家

  本文由万向区块链、PlatON 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博士撰写,主要讨论了区块链成为大规模价值结算协议应解决的五个问题:正视货币的网络效应与货币错配问题,在预言机的「不可能三角」中务实取舍,认识去信任化的能与不能,有机融合技术和机制设计,以及发挥数字货币与数字资产的可编程性。

  区块链作为价值互联网,目标是让价值在互联网上的转移如同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一样简便和高效。肖风博士指出,区块链方便用智能合约来自动化对大规模协作进行价值计量、价值分配、价值存储和价值结算,使得跨界的、公共事务的大规模协作成为可行、可信,变得高效。

  2013 年,Vitalik 在以太坊白皮书中就设想了智能合约在金融中的一系列应用场景,特别是基于智能合约的金融衍生品。但 7 年过去,以太坊的金融应用离主流金融行业仍然有相当大差距。

  区块链如何成为大规模价值结算协议?我总结目前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实践,特别在支付和 DeFi 方面,提出区块链成为大规模价值结算协议应解决的五个问题:

  第一,正视货币的网络效应与货币错配问题。在由法定货币主导的世界中,留给价格高度波动的加密货币的支付场景很小。基于智能合约的金融产品以 Token 为计价单位,与我们在现实中面临的风险可能存在货币错配问题。而央行数字货币和全球稳定币让上述问题迎刃而解,是区块链进入主流金融应用的基础。

  第二,在预言机的「不可能三角」中务实取舍。预言机是区块链外信息通往区块链内的桥梁。在很多场合,基于智能合约的金融产品、风险对冲策略和经济机制需要通过预言机读入区块链外信息。没有一个预言机方案能同时具有准确、去中心化和成本效率这三个特征。在主流金融应用中,准确、成本效率是刚需,去中心化则可以适当让步。

  第三,认识去信任化的能与不能。去信任化有其优点,但可能造成超额抵押与流动性占用问题以及多重身份攻击和串谋攻击问题,不应不分场合地追求去信任化。比如,DeFi 借贷如果不能突破超额抵押,发展瓶颈非常明显。

  第四,有机融合技术和机制设计。信任是各种经济活动的「润滑剂」。技术可以产生信任,机制设计也可以产生信任。区块链的一个优势是可以让技术和机制设计融合,比如哈希时间锁就体现了这个思路。这方面有很多值得尝试的创新。

  需要看到,区块链既有技术属性,更有经济和治理属性,区块链应用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区块链技术尽管是第一位关注对象,但技术进步有自身规律,在性能拓展、跨链和隐私保护等方面不能急于求成。在技术进步放缓时,区块链经济和治理机制则有巨大拓展空间,能弥补技术进步的不足。

  第五,发挥数字货币与数字资产的可编程性。价值结算伴随资源配置进行,而大部分资源配置是在不确定性情况下、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因此,区块链要成为大规模价值结算协议,必须理解与区块链有关的货币和金融形态,也就是基于区块链 Token 模式的数字货币和数字资产。数字货币和数字资产与传统形式货币和资产的一个关键区别是可编程性。可编程性既是区块链应用于金融的基础,更使基于区块链对多方协作进行自动化价值计量、价值分配和价值结算成为可能。我着重讨论了基于央行数字货币可编程性的原生数字金融资产概念。

  以下将分为五个部分,具体讨论上述五个问题。需要看到的是,区块链作为大规模价值结算协议,是理解区块链应用的一个关键。区块链只是一个分布式账本,分布式账本不可能直接触及、操控或改变现实事物。只有通过分布式账本中流转的价值,激励现实中的人和机构,才能影响现实中商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

  正视货币网络效应与货币错配问题

  从比特币过去 10 年多经历中,可以实事求是得出一个结论: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在现实支付场景中的表现很一般。原因既不在于监管是否认可(比如比特币在日本是合法支付工具),也不在于区块容量和交易确认时间等效率指标,而在于货币的网络效应。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天网查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