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我的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比特币 > 比特币资讯

观点:链上治理的集体行动问题

时间:2020-04-21 10:52来源:金库链 作者:admin1 点击:
链上治理的捍卫者们称赞该模型的高效决策和快速实施能力。而批评者们指责该模型剥夺了节点运营者的基本权利 ,即,在协议进行分叉升级时,选择更新客户端与否的关键能力。捍卫

链上治理的捍卫者们称赞该模型的高效决策和快速实施能力。而批评者们指责该模型剥夺了节点运营者的基本权利 ,即,在协议进行分叉升级时,选择更新客户端与否的关键能力。捍卫者们反驳道:

“利益相关者有非常明确和广泛的动机去做有益于网络的事情。” “利益相关者的动机是让自己持有的代币增值,而这驱使着他们做出对平台最有益的事。”

但哪些人是利益相关者?

尽管区块链的运行涉及到的利益多种多样,但利益相关者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开发者、节点运营者(矿工)、用户、以及持币者。

开发者指编写节点软件的人。一个软件可能有多个独立团队实现不同版本。他们受益于:

  • 社会认可;

  • 掌控软件发展方向的合法性;以及

  • 所持代币增值。

节点运营者指运行全节点的人。他们根据交易手续费来决定网络实际处理哪些交易。他们的收入取决于区块链是否成功和高效。他们受益于:

  • 预期的未来区块奖励;

  • 预期的未来交易手续费;以及

  • 所持代币增值。

用户指使用 dApp 平台的人。他们在平台上进行交易以及交换商品和服务。他们的利益取决于他们对平台的使用。他们受益于:

  • 不断增加的功能;

  • 更快的交易速度;以及

  • 对所持代币的价值有所影响的事项。

持币者指区块链上持有大量代币的人。他们将代币出售给用户,后者使用代币来购买平台上的商品和服务。在权益证明系统中,持币者还可以购买代币用来存储价值(我会在后面说明为什么这一点很重要)。他们受益于:

  • 质押量加权投票系统;

  • 增加他们在权益证明链上的质押量;以及

  • 所持代币增值。

这就是问题所在。是的,上面定义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受益于所持代币增值。但是对每一类利益相关者而言,代币增值又只占其全部动机的 1/3。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只看到代币增值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心愿,就会错误地认为:1)他们将代币增值视为整个网络的第一要务, 2)需要在代币价值和其它利益之间做出抉择时,他们一定会选择前者。

这一逻辑会将我们引入一个误区:利益相关者?唯一的?动机就是代币增值。一言以蔽之:

只有那些以代币增值为第一要务的区块链用户才被视为利益相关者。

链上治理的权力分配

理想情况下,上述四类利益群体的人数分布应当呈金字塔结构。开发者是人数最少的利益群体,节点运营者次之,持币者再次之,最后是用户。但是,在链下治理模型中,每个利益群体都被赋予了平等的权力。

在链下治理模型中,平等的权力分配使得每个群体各自的利益和动机之间相互制衡。当每个群体获得平等的权力时,就不会出现一个群体凌驾于另一个群体之上的情况。由于四个群体之间势均力敌,每个群体都觉得自己拥有话语权。

观点:链上治理的集体行动问题

- 链下治理的人口分布和权力分布情况(图中从上至下(或从左至右)依次为:开发者、节点运营者、持币者、用户)-

在一个分权制衡的系统中,持币者对网络发展方向的影响力与其他群体相同。但是在质押量加权的系统中,权力转移到了持币者手中;持币者处于近乎寡头垄断的地位,大部分财富集中到了少数参与者手中。以 EOS 为例,有 90% 的代币集中在 1.6% 的持币者手中。如果其投票系统是基于质押量的,那么只有 1.6% 的参与者拥有话语权。

在质押量加权系统中,链上治理的权力分布也呈现出了金字塔结构。尽管有些人可能既是持币者又是用户,或者说即便绝大部分用户都是持币者,但是在采用质押量加权投票机制的链上治理模型中,权力依然不公平地偏向了持币者这一方。即使是在一个财富分布均匀的网络中,用户的话语权也大过节点运营者和开发者,哪怕后者在网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观点:链上治理的集体行动问题

- 链上治理的权力分配情况:财富分布不均 vs 财富分布均匀 -

为何区块链社区需要重视权力分配问题

假设一个链上实体遭到攻击,黑客从其智能合约中盗走了 4 千万美金。眼下有一个提案是通过非常规手段将被盗代币的所有权归还原主。但是,与完璧归赵相比,维持现状下持币者所组成的寡头势力会更强。因此,这些寡头们并不会投票支持归还代币的提案,以保住新增的权力。由于持有的代币较少,更为庞大的用户群体无法找回他们丢失的代币,巨鲸们则会继续持有大部分代币。最终的结果就是,失去权力的用户会选择离开这个网络。

接着假设,同样的 4 千万美金被黑客盗走了,而这次被攻击的智能合约是由开发者投资的。这一次没有巨鲸持币者。现有的提案是通过非常规手段将被盗代币的所有权归还原主。不幸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发者手中没有大量代币来投票支持这一提案,而绝大部分普通用户又没有投赞成票的动机,毕竟被盗的又不是自己。

这是链上治理之争的主要误区,并没有考虑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内在冲突。在政治学中,我们称之为集体行动(collective action)问题,即,每个人都会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即使另一种选择更有利于整个群体。相比于所有人都团结一致追求集体利益,如果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最终势必会损害集体利益。

现在,假设这个提案是在链下模型中提出的,即使存在巨鲸,他们也无权左右治理模型。在区块链遭到黑客攻击之后,大多数用户都有权改变整条链的方向,而且整个过程将更加民主。在第二个例子中,开发者将拥有与用户同等的投票权,而非像链上投票那样成为弱势群体。没有一个群体会觉得需要避开正式的立法程序,因为每一方都有公平发声的机会。

观点:链上治理的集体行动问题

- 图中堵在路上的所有司机都在想:“如果这帮蠢蛋愿意乘坐公交车,我现在早就到家了” -

为什么要实行链下治理?

一旦有提案达到了投票阈值,链上治理就会自动更新。这势必会削弱节点运营者对于是否安装更新的决定权。而如果财富分配不均,巨鲸们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用户和节点运营者的权力势必会被削弱。

只有当节点运营者掌握了是否安装硬分叉的决定权之时,才能像前文提到的那样在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形成制衡,从而实现权力的平衡。如果节点运营者和用户遵循了链上治理的流程,他们就会被剥夺权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拒绝硬分叉更新。最重要的是,Vlad Zamfir 强调说链上投票并不能抵御女巫攻击;推而广之,在一个已经对他们不利的模型中,所有全节点参与者都会被剥夺其应得的参与权。

链下治理就没有这些问题么?当然有。是的,依然有可能出现一个群体支配另一个群体的情况。是的,集体行动问题依然存在。是的,财富分配可能照样不均。不同之处在于, 51% 攻击只会发生在链上,而非链下。

在链下治理中,开发者可以表达自己对平台发展方向的期望,而且通常在协议硬分叉更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至少在区块链平台的早期阶段是如此。节点运营者也会参与到讨论中来,表达他们对更新的忧虑,最后通过选择是否更新协议来做出最终的决定。只要他们决定继续参与和投资这个平台,用户和持币者每天都会进行投票。

这些群体的身份是相互?独立?的。利益相关者和平台之间的期望是相互的:开发者、节点运营者、用户、以及持币者各自对区块链有不同的期望,而平台作为一个有机体,对每个群体的期望也不相同。这一社会等级制度为生态系统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上问题的根源都在于人本身,而非区块链或密码学货币。两种治理模式都无法避免集体行动问题。但不同之处在于,链下治理在调整和改变方面更具灵活性,可以比链上治理更灵活地避免集体行动问题。

结论

准此,在很多潜在的治理问题上,开发者、矿工、用户以及持币者显然各有各的算盘。因此,作为利益相关者,这四类群体在每个问题上都会提出相互冲突的解决方案。

Zamfir 就这一话题发表了一份尖锐的声明:

参与者的信息和动机限制了他们的参与,但这两点需要结合深层文化背景及他们的个人背景加以理解。参与者的信息和动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但不会立即改变,也不会独立于彼此的动机和知识状态而改变。在我们的案例中,改变治理方式的过程并不神奇,而是非常人性化的。

成功的治理模型是面面俱到的,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和调整。一切法规都应被视为有生命力的,能够不断成长。区块链的治理模型是一个不完美的系统。但是,它可以在各群体之间形成制衡,来维系整个平台的平衡,杜绝少数派专政的可能。链上治理绝非民主,而是专政的代名词。

(责任编辑:admin1)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