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我的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竞争币

元宇宙——数字世界的上帝之死

时间:2021-07-13 10:34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我们来看一张加密艺术作品,其创作者是Ellwood,BCA(现在的Meta Opus)的签约艺术家,这幅作品的标题是《一张图片的自画像》,这是艺术家把一张图片的数据经过多重编译后输出出来的

我们来看一张加密艺术作品,其创作者是Ellwood,BCA(现在的Meta Opus)的签约艺术家,这幅作品的标题是《一张图片的自画像》,这是艺术家把一张图片的数据经过多重编译后输出出来的。

这件作品引发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看到的加密艺术品,或者说数字艺术品,究竟是什么?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新媒体新介质,很容易将我们的视角定格在技术上,将基于数字工具与材料的创作解蔽为0和1的代码,从而消解掉其价值所在,这也是在加密艺术兴起后许多人的注意力所在。这就好像我们将宏观世界中的艺术品拆解为“颜料的组合与涂抹”一样,这种技术性解构的思路只会引起失焦,从而进入一种向下的螺旋当中。

这种失焦是经常发生的,由技术带来的新事物,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地退回到技术的原点上进行分析,那么也往往会错过其潜在的价值。我们需要在使用中把握事物,技术是为使用服务的,如果反之,我们可能就会像这张作品所呈现的,陷入一种黑暗当中。

关于加密艺术,我给出的小标题是“一种不彻底的加密”,这一点是我们目前对于加密艺术最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目前的加密艺术处于资产和证明二分的状态下,我们持有的NFT只是其中的证明的部分,换言之作品本身并不直接存储于链上。即便随着去中心化存储的发展我们将这些资产的存储搬到了链上,我们仍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创作过程仍没有经过链的验证,资产并非原生于链上的。

对于传统艺术品而言,对其真伪性的验证始终伴随着“两次跳跃”,第一,艺术家XX是否创作过作品A;第二,如果艺术家XX的确创作了作品A,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作品是不是就是作品A?对于已过世艺术家的作品,这两步跳跃都是以中心化的方式来验证的;即便是在世的艺术家,对于某件归到其名下的作品做出的指认或否认,可信度也不是彻底的。

但目前看来,加密艺术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作品被铸造上链的过程,仍旧是跳跃性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场景,艺术家张三创作了一件数字艺术品,而李四却抢先将这件作品用自己的地址铸造上链;或者,一个艺术家,将自己的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的平台分别铸造。这两种情况并非我所杜撰,而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说,加密艺术,目前是一种不彻底的加密。

而将创作过程搬到链上,使其实时地被区块链记录存证,是最为有效的方式,我称之为“加密原生创作”,在这里,跳跃被推回到了原点——从现实中的人格到Web3.0人格的跳跃,但这已经不是题中之义,因为加密艺术的创作者身份,本就是地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