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一些被外界认定为是“数字货币概念”的上市公司,则纷纷为股民降温。近日,汇金股份、众应互联等纷纷发布公告,称并未参与央行数字货币开发。 汇金股份澄清文件
02 五年磨一剑
中国央行对于数字货币的探索,可追溯到2016年。 当年1月,央行召开了一场数字货币研讨会。会上,央行首次宣布正在研究“数字人民币”。 两年后的2018年3月,时任央行行长的周小川对外曝光,央行正在研发的数字货币名为DCEP:“‘DC’即‘数字货币’( DigitalCurrency ),‘EP’指‘电子支付’( Electronic Payment)。” 此后,DCEP的研发进入快车道。2019年6月,当Facebook公布野心勃勃的Libra计划之后,民众对于DCEP的期望更是进一步提升。 从2016年到今天,已经过去了5年,DCEP的研发工作为何延续如此之久?多位业内人士对一本区块链表示,这可能与DCEP面临的巨大挑战有关。 “央行DCEP想实现M0替代,即用DCEP替代一部分纸币现钞,其意义可以比肩历史上纸币对金币、银币的替代。”区块链研究员孙原对一本区块链表示,“这在世界历史上尚无先例。” 而在具体的技术路线上,央行DCEP也面临着诸多选择。 “目前具体的技术细节没有公布,业界推测,央行DCEP可能没有采用区块链的解决方案,但它从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中,借鉴了大量密码学的实现手段。”孙原推测。 2019年9月,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曾在“得到”上开课,讲述DCEP研发背后的故事。DCEP的许多研发细节得以曝光。 他透露,为了测试区块链方案的性能,央行相关团队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找来了4台8核CPU、256G内存的高性能服务器,建立了一个区块链平台。它布置在局域网上,网速快,节点数少,性能强大,但每秒只能做到3万笔的交易量。 这一数字已经超越了VISA等信用卡平台的并发极限,却无法满足中国金融业的需求——2018年“双11”,银联下属的网联并发量峰值,达到了惊人的每秒9.2万笔交易。 因此,央行DCEP无法照搬现有的区块链平台,必须另辟蹊径。 此外,DCEP还有大量独家功能与产品细节,需要央行反复打磨。 例如,在反洗钱上,DCEP数字钱包存在分级、限额的设计。用户使用手机号注册钱包,级别最低,只能满足日常小额支付需求;绑定身份证、银行卡后,账户会升级;如果完成柜台免签,“那可能就没有限额了”。 DCEP还支持“双离线支付”,即收付款双方都不需要连网,就能像付现金一样完成付款。 (责任编辑:admin) |